当那一刻到来,随着我踏过终点线,澳门马拉松的大会时间定格在3小时50分41秒。我的马拉松赛季,也在这一刻画上了句号。从年初香港渣打马拉松的半程,到12月1日的澳门全程,每一次训练,都在这一年里留下了足迹。除了年中的生病,几乎每一节训练课都没曾缺席。曾记得某天清晨,街头笼罩在夜色中,我在凌晨四点半出发,风从我耳边掠过,带着一丝凉意。又记得有一次,酷暑的早晨,气温早早超过35度,我依然在炎热的天气下坚持跑步。每一滴汗水,每一步踏实的落地,似乎都在为今天的到来积淀着力量。
在香港渣打半马之后,我的目光已然转向了更远的目标——全程马拉松。最初,我根据RQ的训练计划,设定的目标是在3小时20分到3小时50分之间。我严格执行着每一项训练,仿佛一个人和自己的内心进行一场静默的对话。5月底,我又参考了《丹尼尔斯经典跑步法》,开始了5周为周期的马拉松训练课表。每周一次的长跑,逐渐变得愈加具有挑战性,身体的每一次推移,都仿佛是一种新的突破。
然而,尽管这套计划看似周密,实际执行中,却暴露出了一些不足。力量训练的缺失,乳酸阈值训练的不足,成了最终未能跑出理想成绩的根本原因。我开始意识到,马拉松不仅仅是距离的较量,它更是对意志、对肌肉、对心智的全面考验。
赛前,RQ、Runalyze,佳明,都给出了相似的理想成绩:大约在3小时20分左右(Runalyze大约在3:40:00)。尤其是RQ,根据当天的气温、湿度和赛道爬升的综合数据,给出的配速预测几乎和当天的实际情况相吻合。(当天温度大约18度,湿度85%,爬升130米)。
赛前一晚,我早早入睡,尽管内心的兴奋让睡眠难以安稳。4点10分起床,5点10分出门时,外面的气温比前几天要温暖许多。那一晚的空气中,带着一丝秋日的柔和。我穿着一件风衣,下身是半弹短裤,步伐轻快地走向体育场。存完包后,换上背心,开始热身后便等待比赛的开始。静静的等待中,我的心跳逐渐加速,这一刻,我明白,今天的前20公里,恐怕无法按照之前的既定配速心率来跑了。
比赛开始后,前一公里的配速被人群的拥堵拖慢,6:37的配速,但我的心率已飙升至143。我知道,这一天的挑战,不会如我所愿那般轻松。
前三公里,我努力将配速控制在5:40左右,同时试图压低心率。然而,赛道上的第一个挑战悄然来临——嘉乐庇总督大桥。当跑上桥时,正好迎接着日出,天空被染成了紫金色,许多跑者停下脚步拍照。我没有停留,而是趁机超越了他们,试图迅速拉开与人群的距离。随后的西湾大桥爬升也比较较大。得益于我家附近的坡道训练以及每周末特意选择的山坡路段,这些爬升对我来说并不算困难。放慢速度,调整步频,身体稍稍前倾,我迅速迈过了这段爬升,心中默念着:这只是过程的一部分,心态决定一切。
接近半马处,我遇到了一位本地的大哥。我们并肩跑着,时不时交流几句。直到37公里,他因抽筋不禁放慢了速度,我便继续保持自己的节奏。感谢这位大哥一路的陪伴,才让我在后半程保持了稳定的配速而后半程没有跑崩。然而,到了39、40公里,我的左大腿开始隐隐抽筋。那种从肌肉深处传来的疼痛告诉我,身体的极限已然来临。我勉力坚持,心中却没有放弃的念头。最后的冲刺阶段,虽然肌肉的疲惫让我几乎无法再加速,但我依然维持了4:30的配速,终于冲过了终点线。大赛时间是3小时50分41秒,芯片时间为3小时49分47秒。
回望这场比赛,最让我意外的是,心率基本都保持在155上下,虽然平时的LSD训练似乎并未出现大的问题,但真正的比赛,暴露了耐力与速度之间的差距。尤其是在最后几公里,虽然感觉身体有力气,但肌肉却疲软无力,几乎难以支撑起更高的速度。
至于补给,我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,每到补给站就补充水分。盐丸每10公里补充一次,能量胶则在60分钟、40分钟、40分钟、30分钟和30分钟的节奏补充。尽管如此,最后几公里依旧成了对力量的考验——这种考验,远远超出了一开始的预料。
很多人,穷极一生也无法完成一次全马,也有很多人甚至没跑过一次半马,大多数也就是极限 7 公里,10 公里了。所以,送上我的 respect
@bosir 谢谢支持,坚持一件事的确不容易,我有时也佩服自己的毅力,但是想想比自己更强大的人,又觉得自己不够努力,唯有更加努力。